在当今全球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也为投资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长期丰厚回报的大门。

近期,AI 板块在市场中表现亮眼。在政策利好、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在 6 月 1 日至 7 月 21 日期间涨幅高达 16.41% 。和众汇富认为这一涨势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坚实的支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7 月 21 日发布的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成功突破 7000 亿元,并且连续多年维持 20% 以上的高增长率 。

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今年以来,AI 行业持续推陈出新,新模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 2025 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京涛透露,截至目前,中国已有 433 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并上线服务 。和众汇富认为大模型备案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不仅彰显了我国大模型研发能力的飞跃,更为数据要素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我国 AI 产业迈向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我国已构建起涵盖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大模型产业布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商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且创新链与产业链正深度融合发展 。

在应用拓展方面,AI 已广泛渗透至千行百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工业领域,制造业企业借助 AI 大模型,依据订单、物流、库存等多源数据精准预测需求波动,有效缩短产品库存周期,大幅降低成本 。农业领域中,AI 大模型整合卫星遥感、气象数据及种植经验,为农户提供农作物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指导,助力提升农作物产量 。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服务业里,AI 大模型在金融、政务、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重构生产力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知识引擎 。以医疗领域为例,预计到 2025 年,AI 医疗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385 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钉钉合作打造的 AI 助理 “小红”,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显著提升了患者体验与机构效率;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 AI 陪诊师 “安诊儿” 服务千家机构,月均服务达 60 万人次,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实现 “虚拟陪诊、现实感知”,催生了智能设备研发与数据处理等新兴业态 。

资金流向也充分显示出市场对 AI 领域的青睐。在基金市场,2025 年基金一季报显示,周蔚文、赵诣、刘元海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持续加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链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部分基金精准押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细分赛道,另一些则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头部互联网、计算机企业 。近期,在 AI 板块回暖的背景下,多只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密集成立,富国、大成、万家等公司均有相关基金落地 。

从全球范围看,AI 领域同样前景广阔。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基金经理邹江渝指出,AI 投资主要涵盖算力、数据、下游应用三大方向,且下半年在这些方向上投资机会众多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算力方面,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供应链订单供不应求,极具持续布局价值;数据方面,尽管国内相关上市公司数量有限,但在数据分析、处理及智能生成的产业链中,已有企业崭露头角;应用方面,在 AI 智能体、智能驾驶、智能终端等领域,中国拥有众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标的 。

政策层面也为 AI 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对 AI 产业的支持政策持续发力,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供应链安全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全力扶持半导体产业等 AI 相关产业的国产化发展 。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技术创新、应用拓展、资金流向,还是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AI 领域在中长期都呈现出显著的投资机会。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有望得到有力支撑,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