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博主戴着 AI 眼镜记录早高峰地铁通勤,将视频发布到网上并配文:这或许会成为 “行走记录仪”。随着小米 AI 眼镜的推出与热卖,人们在惊叹国内 AI 硬件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 AI 眼镜潜藏的隐私风险产生了疑虑。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小米 AI 眼镜的测评及宣传视频评论区,“能不能拆除摄影提示灯” 等讨论屡见不鲜,这反映出人们对智能眼镜搭配摄像头可能导致偷拍现象泛滥、加重隐私侵犯的担忧。

消费者陈女士表示:“以往偷拍需举起手机,很容易被发现,可未来 AI 眼镜可能让拍摄行为变得难以察觉。” 在她看来,AI 眼镜外形与普通眼镜相似且设计轻巧,虽然提高了消费者的接受度,但其摄像头较为隐蔽,被拍摄者很难察觉,也无法知晓影像会被怎样使用。

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小米 AI 眼镜测评视频,印证了陈女士的担忧。有博主为验证小米 AI 眼镜的 “偷拍争议”,戴着该产品乘坐早高峰地铁。博主在视频中称,拍摄时眼镜的亮灯提示未引起旁人注意;还有博主测评指出,这款产品的摄影提示灯相比 Meta,尺寸更小、亮度更低,在光线充足时很难看出正在拍摄。

实际上,智能眼镜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威胁并非新问题。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早期谷歌眼镜就因搭载的摄像头可随时记录且无指示灯提醒,引发用户对 “被动记录” 侵犯隐私的担忧,导致舆论一片哗然,最终该产品于 2015 年在消费级市场失败退场。后来,Meta 与雷朋合作推出的 Ray - Ban Meta 再次将智能眼镜带入公众视野,其全球销量虽高,但同样面临严重的隐私侵权争议。2024 年 10 月,哈佛大学两名学生对 Ray - Ban Meta 进行改装,使其搭载人脸识别系统并连接公共数据库,实现了 “凝视即人肉”,拍摄目标人物面部后,短时间内就能获取其姓名、住址、亲属信息等个人资料。今年 4 月,Meta 调整 Ray - Ban Meta 的隐私政策,再次引发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恐慌。Meta 表示,除非用户关闭 “Hey Meta” 功能,否则 Meta AI 的摄像头会一直启用,并且 Meta 会定期分析摄像头拍摄的内容。

面对 AI 技术带来的侵权风险,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明确监管重点和处罚措施。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严格的《人工智能法案》,将生物识别系统列为高风险 AI,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实时人脸识别;要求生成式 AI 添加数字水印,确保内容可追溯;对数据违规行为最高可罚款 3500 万欧元或全球营收的 7%。中国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初步构建起 AI 治理框架。不过,对于智能眼镜引发的新型隐私侵权问题,如隐蔽拍摄责任认定、公共数据库人脸匹配等,国内现行政策还缺乏针对性的约束规则。

在国内,AI 眼镜市场发展迅猛。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小米 AI 眼镜自发布以来,凭借其 1999 元起的亲民价格和丰富功能,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发售 5 日京东旗舰店销量破万,淘宝旗舰店销量达 4000+ 。其具备随身 AI 入口,搭载 1200 万像素高清镜头,可实现沉浸式拍照、录制视频,支持第三方 APP 视频通话、直播及实时分享。但与此同时,其厚重的镜框设计也遭人诟病,在 AI 实时对话功能上也存在延迟等问题。此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小度 AI 眼镜作为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产品,重量仅 45g,配备 1600 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及自研 AI 防抖算法,在视觉成像和识别效果上表现出色,还具备四阵列麦克风和定制开放式防漏音扬声器单元,在语音交互方面优势明显。它能在旅游、翻译、学习等多场景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如旅游时充当 “私人导游”,结合百度地图及百科知识,实现边走边问、了解历史文化。

AR 眼镜厂商 XREAL 融资总监王艺儒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业内对于规范 AI 使用、防范隐私侵犯等问题仍在探讨和摸索。“我们只能提前预估一些风险,针对大规模应用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王艺儒还表示,“随着 AI 眼镜的普及,未来肯定会出台更多管理办法和措施,对行业进行监管和规范。” 和众汇富认为,隐私问题已成为 AI 眼镜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只有平衡好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AI 眼镜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