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025年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再次成为亿万网友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写高考作文真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阅卷老师又会给出怎样的分数呢?
今年湖北高考语文采用全国一卷,作文题为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写作。根据阅卷老师的打分,豆包、通义千问、GPT-4o的作品斩获前三名。
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极目新闻选取了7款AI大模型进行评测,测评过程中,记者将上述作文题原封不动输入,开启深度思考模式。
极目新闻邀请的阅卷老师为武汉二中高级教师、武汉市江岸区学科带头人谢先丽,曾于2009年、2012年、2021年参与高考阅卷并获评优秀评卷员。
题目点评
时间进入2025,距离1945年已经过去了80年,科技飞速发展: AI生成的影像让人们交口称赞,笨拙的机器人在舞台上转起了小手绢,跑进了马拉松,豆包可以陪你细细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可以让天涯变为咫尺。可是,人与人却似乎越走越远:俄乌战争依然炮火连天,世界贸易战此起彼伏,漂亮国又宣布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当我们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当我们为华为芯片、宇树科技的机器人骄傲叫好时,我们又气愤于特朗普政府一次次的技术封锁,一次次的关税壁垒,一次次的交流限制……我们才一次次地认识到,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底气。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看到全国一卷的作文题,自然就觉得此题来得恰如其分,理所当然。没有人为审题的难度,没有强行辩证的逻辑,只需要你有对祖国苦难的铭记,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对祖国未来的责任,贯穿于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中,你就可以书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书写此题,可以写对祖国何以强大的认识,表达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可以写今天我们为什么仍然要宣扬爱国,如何以个体有限的力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等等,表达时代青年的理性爱国意识。
ChatGPT-4o
歌声与沉默之间: 民族灵魂的觉醒
在沉默与歌唱之间,人类的灵魂悄然苏醒。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面对一群孩子,却心绪翻腾,开不了口;艾青用“嘶哑的喉咙”高唱对土地的热爱;穆旦则以“带血的手”拥抱一个觉醒的民族。这些文字跨越时代,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命题:在苦难与希望之间,个体与民族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
鼓书艺人,是一位民间说唱者,本应以艺术抚慰人心、传递温情。然而,他“心里直翻腾”,说明了沉重的情感压抑。他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对生活苦难的深切体悟。在动荡年代,他经历了太多离散、苦难与挣扎,以至于面对孩子纯真的眼神,竟哽咽失语。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歌唱”——不是声音的表达,而是沉痛情感的凝结,是历史在个体心中的刻痕。
与之相对,艾青选择了“嘶哑地歌唱”。尽管声音已经破碎,他仍要发出最真实、最赤诚的情感呐喊。他热爱这片土地,不因它贫瘠,不因它苦难,而是因为这片土地承载着民族的根。艾青的歌声,是对苦难的抗争,是不愿沉沦的执着。那“嘶哑”的声音,是在黑暗中不屈的光,是在绝望中燃起的火焰。
而穆旦则将个体的伤痕与民族的觉醒联结在一起。他“以带血的手”去拥抱众人,那不仅仅是同胞之间的团结,更是历史的见证。他的诗中没有粉饰的浪漫,而是以血与火铸就的真实。他写的是一个民族从沉睡中站起,从苦难中重生的过程。
这三位文学家的作品,尽管风格各异,却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信念:在民族遭受苦难、个体经历挣扎的时刻,文艺不仅仅是歌唱,更是见证,是抗争,是唤醒。
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呢?我们或许不再面对战乱、饥荒、流离失所,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内卷、焦虑、环境危机、文化迷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还保有“歌唱”的勇气与能力?是否还能像艾青一样,即使声音嘶哑,也要高歌?是否还能像穆旦一样,即使满手鲜血,也要拥抱同胞?
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键盘上的声音,也不只是社交媒体上的热议。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诚实,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一种对土地、人民与历史的深切情感。这种情感,可能在艺术中生根,在行动中发芽,在责任中开花。
“歌唱”并非总是欢快的旋律,它可以是鼓书艺人无法开口的沉默,可以是艾青喉咙嘶哑的呐喊,也可以是穆旦用伤口写下的诗句。这些声音与沉默,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图谱。
因此,我想说:在沉默与歌唱之间,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历史的回响,辨认现实的脉动,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论你是艺人、诗人,还是一名普通人,都应该在心中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歌——哪怕它是嘶哑的,是哽咽的,是带着血的——那也是民族的回声,是灵魂的证明。
在喧嚣的当下,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如何歌唱,我们为何沉默,我们能否在歌声与沉默之间,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
【打分及点评】47分本文对三则材料的解读不错,而且都联系到了民族的苦难,但是中心论点却落在文艺的作用上,认为“在民族遭受苦难、个体经历挣扎的时刻,文艺不仅仅是歌唱,更是见证,是抗争,是唤醒。”文章后面还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号召我们“学会倾听历史的回响,辨认现实的脉动,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重点没有落在三则材料的核心精神——爱国上,哪怕已经说到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诚实,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一种对土地、人民与历史的深切情感”,却依然没有点明更需要我们的爱国情感。所以,切题仍不够精准,主要精神突出仍然不够,不能够打在48分以上。
DeepSeek
破喉之音
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心中翻腾却开不了口,艾青化鸟以嘶哑喉咙歌唱,穆旦则“以带血的手”拥抱一个站起的民族。这从失语到发声的艰难之旅,不仅是个体灵魂的挣扎,更是人类在苦难中顽强确认自我存在、寻求共鸣的永恒回响。
失语之痛,是深渊中无声的坠落。老舍的鼓书艺人心怀热望却喉头哽咽,在炮火纷飞、家国飘摇之际,言语仿佛坠入虚无。这种被剥夺了表达权与沟通权的困境,正如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描绘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的悲凉。当个体或群体被强行拖入失语的黑洞,灵魂便如孤岛悬置在汪洋中,被无形的隔膜所囚禁——生命之光在沉默里黯淡,精神之火在窒息中熄灭。
但人类精神内核中自有不屈的勇气,如艾青那只鸟一般,明知声音嘶哑也要拼力啼鸣。苦难愈深重,表达之欲念反愈炽烈。屈原放逐时“长太息以掩涕兮”,在绝望的深渊里依然将悲愤化为《离骚》的千古绝唱;司马迁身受奇耻大辱,却于“肠一日而九回”的炼狱中呕心沥血完成《史记》。他们用生命在窒息中凿开气孔,嘶哑之音正是灵魂未被碾碎的铁证。纵使喉咙带血,却亦如巴金在《寒夜》里所写:“人活着,总要发出声音。”这声音是存在者面对荒诞命运的不屈宣言。
至为珍贵者,是穆旦诗中“带血的手”所象征的伤痕累累之表达。这声音里刻着切肤之痛,却挣脱了自怜的牢笼,以撕裂的伤口为桥梁去拥抱整个民族。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叹息浸透血泪,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映照里,诗人笔下的血泪超越了个人悲欢,凝聚成时代的良心。顾准在牛棚昏暗的灯光下,以病弱之躯在残纸上书写着对历史与未来的深邃思考。这些带血的文字如炼狱熔炉中的真金,灼热地烙在民族记忆里,其价值恰如鲁迅先生所言:“血写的文字,胜过墨写的谎言。”
历史长河中,无数声音因沉默而永久湮灭,唯那些刺破至暗的“破喉之音”长存不灭。它们并非凯旋的号角,而是带血的音符,在苦难的熔炉中锻造出灵魂的纯度与重量。今天当静心倾听,这些声音汇入星河,成为人类精神穹顶中永不熄灭的光——我们不仅为过往的悲鸣垂首,更是守护那从带血喉咙中迸出的不朽火种。
通义千问
在沉默与呐喊之间
老舍笔下的艺人欲言又止,艾青的鸟儿以嘶哑之声歌唱,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同胞——三段文字如三束光,穿透个体情感的迷雾,照亮民族精神的星空。
沉默,是情感的沉淀,亦是觉醒的前奏。
司马迁受宫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却以《史记》书写千年历史;苏轼“欲说还休”的赤壁风月,化作“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真正的深情无需喧嚣,正如敦煌壁画上斑驳的飞天衣袂,在千年沉默中依然舞动着永恒的美。沉默,是未发声的呐喊,是未落笔的诗行,是未燃尽的星火。
呐喊,是情感的迸发,更是责任的担当。
当林觉民写下《与妻书》时,他的笔尖蘸满的不是墨,而是山河破碎的血泪;当西南联大师生徒步南迁时,他们的脚步踏出的不是逃亡,而是“千秋耻,终当雪”的誓言。艾青的“嘶哑喉咙”何尝不是千万普通人的呐喊?穆旦的“带血之手”又何尝不是千万觉醒者的印记?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伟人的独舞,而是无数凡人以血肉之躯托起的星辰。
从沉默到呐喊,是个人与时代的共振。
抗战时期,沈从文在《长河》中写下“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悲怆;今日边疆,戍边战士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守护山河。个体的命运永远与民族血脉相连:敦煌画工在洞窟中留下无名笔触,却让千年后的我们看见文明的光辉;抗疫逆行者在防护服上写下“精忠报国”,让平凡的生命闪耀英雄的光芒。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我们不必追问“该沉默还是呐喊”,因为真正的答案早已写在脚下:以赤子之心感受时代的脉搏,以行动之姿回应民族的召唤。正如穆旦所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星火。
【打分及点评】48分本文事例充分,从“沉默”写到“呐喊”,挖掘出了情感与责任,甚至都提到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却始终不明白点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倡导对祖国的爱与责任,与50分作文就隔了一个点题语。
豆包
喉间有火,拥抱山河
老舍笔下端木鼓书时,喉头的震颤是家国情怀的暗涌;艾青嘶哑的喉咙里,啼血的歌唱是信念的嘶吼;穆旦带血的拥抱中,藏着民族觉醒的滚烫。从个体的情感震荡,到群体的主动担当,三首时代的歌,唱出了家国语境下,生命与使命共振的旋律。
喉间的震颤,是家国情怀的初醒。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想给孩子们唱段戏,却“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不是怯懦,而是乱世中个体对命运的叩问:微小的声音,能否穿透苦难的墙?就像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防空洞的爆炸声里备课,在茅草棚的油灯下讲学——他们想救亡图存,却深知纸笔无力回天,这份“开不了口”的挣扎,恰是家国情怀最本真的悸动:当个体意识到自身与民族的联结,情感便成了烫人的火,在喉间灼烧。
嘶哑的歌唱,是破茧而出的担当。艾青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嘶哑”里藏着代价: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拍案而起,喉咙里带着怒火与哽咽;是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写家书,字迹颤抖却笔笔坚定;是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在漫天黄沙中守护壁画,声音因岁月风沙变得沙哑。他们明知歌唱会带来疼痛,却甘愿让喉咙嘶哑——因为比起沉默,更可怕的是看着民族沉沦。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让个体的声音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刃。
带血的拥抱,是民族觉醒的回响。穆旦“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背后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底气。脱贫干部黄文秀在百色深山里,手掌磨出茧子、脚底结出血痂,却笑着与乡亲拥抱;航天团队在发射场熬红了眼,带着实验失败的创痛,拥抱成功的曙光;援非医疗队在疟疾肆虐的丛林里,用带血的指尖丈量生命的重量。当民族觉醒为集体意志,个体的疼痛便成了勋章——带血的手拥抱的不仅是同胞,更是民族复兴的未来。
从老舍的“开不了口”,到艾青的“嘶哑歌唱”,再到穆旦的“带血拥抱”,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家国情怀从个体的情感震荡,生长为群体的主动担当,最终汇聚成民族觉醒的洪流。今天的我们,不必再在战火中沉默,却仍需在和平年代里发声:为正义呐喊是歌唱,为民族复兴奋斗是拥抱,让喉间的火永远燃烧,让每一次拥抱都带着温度——这便是我们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山河依旧,火在喉间。且以歌者之姿,赴时代之约;携带血之手,振万里山河。
【打分及点评】54分 本文抓住了三则材料里涌动的时代脉搏,提炼出了对祖国苦难历史的悲悯,家国情怀的初醒,对民族觉醒的感悟以及都祖国复兴的担当与责任。事例充分,观点突出。没有打到55分以上甚至60分,是笔者感觉该文在材料解读上看似逐层递进的逻辑,其实没能整体把握三则材料内核,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时代背景下对祖国饱含热爱深情共同的呼声。
综述
从七篇AI作文来看,它们很快都能找出三则材料比较明显的共同点:表达,声音。而且对每则材料都能按照要点进行比较合理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明显地不能从情感角度进行,甚至因为材料一个是写鼓书艺人,两个是诗人的诗句,所以好几个AI作文就牵扯到文明的表达与传承上去。而材料一里鼓书艺人为什么面对这群衣衫褴褛的逃难孩子“开不了口”,是因为在抗战时期的逃难途中,民族与个人的悲惨遭遇让人难过得开不了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铭记祖国曾经有过的屈辱与苦难;而艾青和穆旦的诗中很容易读出来的对祖国的热爱AI们都不能明确地读出来。
所以一些AI写出来的文章让人感觉就是隔靴搔痒,总是点不出要害,中心观点不能一步到位,不可能成为高分的考场作文。而对于看了现代文阅读一的文章,学过艾青诗歌和穆旦诗歌的孩子,这种情感的领悟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新闻事例中不少爱国正面事例,可以预料今年高考作文中孩子们的写作应该是异彩纷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