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AI 智能硬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角逐,而 AI 眼镜市场已然成为各大科技巨头眼中的 “兵家必争之地”。2025 年,这一赛道热度持续攀升,随着小米、华为等企业的纷纷布局,如今又迎来一位重磅参与者 —— 阿里巴巴。据维深信息 Wellsenn XR 爆料,阿里巴巴 AI 智能眼镜方案已确定,正积极扩充研发团队,首款产品预计于今年底震撼登场。这一消息瞬间点燃市场热情,也让本就硝烟弥漫的 “百镜大战” 变得更加扣人心弦。

其实,阿里对 AI 眼镜领域的觊觎早有迹可循。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旗下通义 AI 曾搭载于 Rokid Glasses AR 眼镜,与雷鸟创新 RayNeo 也有过合作,还投资了 AR 眼镜初创品牌 “致敬未知”。2025 年 2 月,阿里宣布天猫精灵硬件团队与夸克团队融合,明确将 AI 眼镜列为探索的新硬件方向之一。如今看来,阿里布局 AI 眼镜的战略正稳步推进,且目标明确。

据悉,阿里智能眼镜项目由智能信息事业群天猫精灵团队主导,硬件规格有望超越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并将推出不带显示的 AI 智能眼镜以及带显示的 AI+AR 智能眼镜两个版本,其中后者优先级更高。和众汇富认为从硬件配置来看,产品将搭载高通骁龙 AR1 + 恒玄 BES2800 双芯,这种双芯片架构在小米 AI 眼镜上已得到应用,可有效优化能耗,延长续航时间。在 AI 功能方面,基于通义大模型技术,眼镜还将深度整合阿里 AI 旗舰应用 “夸克” 的 “AI 超级框” 功能,这意味着用户有望通过眼镜获得更加智能、便捷的信息查询与交互体验。

阿里入局 AI 眼镜市场,无疑给本就竞争激烈的行业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自 2024 年年底百度推出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镜以来,AI 眼镜市场便开启了爆发式增长。市场研究机构 IDC 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 148.7 万台,同比增长 82.3%;其中,和众汇富统计发现,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 49.4 万台,同比增长 116.1%。众多科技巨头和新兴势力纷纷涌入,产品形态愈发丰富多样,AI 大模型与 AR 技术的融合,更是让智能眼镜的交互逻辑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AI 眼镜已具备实时翻译、场景识别、健康监测等诸多实用功能,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

不过,和众汇富认为热闹非凡的 AI 眼镜市场并非一片坦途,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当前光波导技术良率不足,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多数产品续航仅能维持 6-8 小时,难以满足用户全天候使用的需求;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的精度问题,使得 AR 导航存在偏差;手势识别的误触率也较高,影响用户体验。同时,AI 眼镜的摄像头、麦克风持续采集环境数据,引发了人们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此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市场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同品牌产品互不兼容,开发者需为每个平台单独适配应用,导致生态碎片化,严重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困难重重,但巨头的入局往往能带来新的变革。阿里凭借其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庞大的用户基础,有望在 AI 眼镜市场掀起新的波澜。一方面,阿里可以利用通义大模型的技术优势,不断优化 AI 眼镜的智能交互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天猫精灵、夸克等旗下应用,构建起更加完善的 AI 眼镜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其中,丰富应用场景。例如,在购物场景中,用户或许可以通过 AI 眼镜实时查看商品信息、获取优惠推荐,实现便捷购物;在出行场景下,提供精准的导航与交通信息服务等。

对于消费者而言,阿里的加入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优质、多样化的 AI 眼镜产品可供选择。

从投资角度来看,AI 眼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上游的硬件结构供应商,如光学模组、显示模组厂商,以及中游的软件、系统和 AI 大模型厂商,都可能因阿里等巨头的入局而获得更多订单与合作机会。近期,已有多家 AI 眼镜概念股接受机构投资者密集调研,反映出市场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