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联网公司和AI公司都在大模型上较劲,晚推出一个月,都有可能影响自己的股价。既然GPT1和GPT2和已经开源,那么在已有的模型基础之上来建立自己的大模型产品,是既合法也经济的选择。
当科技圈讨论AI大模型,他们在思考什么?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说,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李彦宏说,百度同学要有意识的培养AI原生应用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用新理念重构现在的每个产品,每个业务。周鸿祎说360鼓励每一位员工、每个产品和业务都要全面拥抱人工智能,适应人机协作,着手产品重塑。
凡此种种的表态,无一不在透露一种思考:AI大模型是技术浪潮,也会是产品思维方式的浪潮,它会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出行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思考模式和产品形式。
处于巨变前夜,科大讯飞表态在10月底,新发布的星火大模型会追上ChatGPT的发言,就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一方面,说今年能追赶上的人太多了。另一方面ChatGPT的价值不仅仅是OpenAI基于GPT大模型,打造出来的一款成功产品。借用周鸿祎的话说,ChatGPT让人工智能变成了一项云服务。
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发布之后,饱受非议,并不耽误百度宣传“百度云是国内第一个训练出大模型的云”。前阵子,阿里云毫不留情,启动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抢占市场,存储业务最高降幅50%。因为投资OpenAI成为生成式AI赢家的微软,多笔对OpenAI的投资,都是以云服务消费券的方式提供现金+云服务的投资形式。
在人工智能同各行业、多应用场景结合带来的大数据爆发阶段,科技企业们一边走在探索AI重构产品形态的道路,一边用云技术作为底层技术基础,存储和分析海量,挖掘服务收入,对冲探索成本。即便是作为“AI后辈”的商汤,也搭建出来算力中心的商业模型,想做人工智能行业的“水电煤”。
在告别营收连续10年增长的业绩之后,科大讯飞借用生成式AI的新“旧瓶”,却装进一个客户、一个应用场景的技术落地之路的“旧模式”,辛苦当搬水工,商业模式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性感了。
科大讯飞要去追赶ChatGPT,但对押注AI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它们想追赶的是微软。
01
重新定义自研
自从大洋彼岸的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后,一场波及全球科技的“海啸”就此爆发。在国内大模型扎堆的上半年,中国几乎所有的知名的科技企业,都发布了类ChatGPT的“AI大模型”。
科大讯飞并非冲在第一阵线的排头兵。尽管有十余年对于认知智能相关的研究和计划,拥有“人工智能国家队”的美名,讯飞的认知大模型成果发布会直到5月6日才姗姗来迟。而在其4月17日对于发布会的官宣公告中,有一句颇为保守的补充说明——“公司尚不能预测相关技术及应用对2023年度销售收入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影响”。
但5月6日的发布会上基调定得很高,围绕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和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一同在现场进行了1个小时左右的实时演示,展示星火在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代码及多模态等方面的能力。
科大讯飞方面表示,讯飞星火在长文本生成、数学能力和泛领域开放式知识问答三大能力已超ChatGPT。在 2023 年内预计还会进行三次升级,分批次增强数学能力、补足代码能力,希望最终将在10月24日全球开发者大会期间,能够全面对标 ChatGPT,在中文上要超越 ChatGPT。
官方的“王婆卖瓜”是一码事,星火大模型在用户端的实际使用情况如何呢?
5月9日晚,一段关于讯飞星火的群聊记录在各个群广为流传,一张截图显示,得到内测资格的提问者问道星火提供的API接口是OpenAI的?星火大模型回答道,“是的,我是由OpenAI开发的”。紧跟截图后面,是群内的议论,指向星火大模型疑似套壳Open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