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从0到1的突破后,我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在位于上海的外高桥造船厂建造中,目前已完成了18个总段的建设,将于2026年年底前通过试航。
人形机器人是当前业界瞩目的产业“核爆点”,近日,该领域国家首个公共平台在上海揭牌成立。这个由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同时加快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研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城的上海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近日,第一财经集中走访中发现,在国产大型邮轮、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高端、前沿产业创新突破的背后,渐现了这座城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因地制宜形成的“上海路径”。
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苏楠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上海通过三个层面的“聚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在宏观层面,集合“五大中心”的功能定位,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之间相互赋能,实现协同效应。在中观层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效能。在微观层面,大力集聚和整合更高能级科技创新要素,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早,目前已经形成了“(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所谓“2+2”,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融合、推动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两转型,这是上海产业的发展方向;“3+6”是上海正在全力推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 4+5”是上海加快布局落地的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
当前,上海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副总经理、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告诉第一财经,被称为“2号”的邮轮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相比,船身更长、总吨位更重,拥有更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在建造效率上,从下坞到交付的工期将压缩8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