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至6月15日,为期两天的2024年智源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除智源研究院公布的近20项研究进展令人目不暇接外,被称为国内大模型“四小龙”的首席执行官(CEO)们罕见聚首,也吸引了众多人工智能从业者、爱好者的目光。
这场名为“尖峰对话: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之路”的圆桌论坛由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主持,在近一小时的对话中,他与百川智能创始人、CEO王小川,月之暗面创始人、CEO杨植麟,智谱AI CEO张鹏,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李大海一起探讨了在通向AGI的路上大模型扮演的角色、AI安全与伦理,以及大模型“价格战”等问题。
过去一年多时间,面对大模型的飞速发展,中国公司经历了恐慌期、投入期和迭代期,已经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研发之路,并逐渐开启商业化。但随着行业格局开始明晰,价格战、AI安全和伦理,以及能否“大力出奇迹”等话题都成为行业争论话题,这也让本次圆桌格外受到关注。
大模型“四小龙”谈“价格战”:扩产降本还是营销噱头?
“价格战”无疑是今年5月以来大模型领域的最大热词。率先“开卷”的是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其发布的第二代MoE大模型DeepSeek-V2号称“性能与GTP-4(OpenAI公司旗下的一款生成式模型)一致,但价格只有GPT-4的百分之一”。随后,智谱AI、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科大讯飞、腾讯等众多企业纷纷跟进,价格先被打入“厘时代”,随后更有企业“掀桌”般地宣布“全面免费”。
那么,现场的四位大模型创业企业首席执行官们又将如何看待大模型“价格战”?
智谱AI曾是大模型降价潮的最早跟进者之一。谈及这一问题,智谱AI CEO张鹏认为,“价格战”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并推动大模型普及的手段,这一策略可以促进AI大模型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从宏观角度看,也有利于中国AI大模型产业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智谱的价格一直都是行业内较低的,技术能够把成本的空间释放出来,使得企业ROI(投资回报率)大于1。”张鹏说。但张鹏也提示,过分关注成本削减和低价策略,可能对商业可持续性构成挑战。
在此前接受包括新京报在内的采访时,王小川曾明确表示,百川并不会“掺和”到价格战当中。在这次圆桌论坛中,他却分析了“’价格战’对中国发展大模型的益处。”在他看来,“价格战”一方面可以降低普通企业使用大模型的成本,扩大市场;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原本自主训练大模型比较“吃力”的企业,直接转化为大模型的使用者,减少投入和浪费。
“我观察到,之前大家在恐慌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大模型为何物,很多企业但凡有点技术能力,都说我自己要训大模型,买卡。明明是消费者、使用方,但都想转型成为一个大模型的供给方,这会带来很多人才、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王小川称。在价格战之后,很多企业就开始清醒了,他就会退回成为大模型的用户,消耗也会减少很多。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则判断,“价格战”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营销的成分在,但他相信,未来API(应用程序接口) 价格一定会比现在这个还要便宜,并且大家都有利润,这才是健康的方式,并且这才真的让各个行业落地。
月之暗面创始人、CEO杨植麟认为,最终的价格战会回归价值本身。他的判断是,未来用于推理的算力将显著超过用于训练的算力。此后,C端(用户端)的推理成本将显著低于获客成本。在这两个前提之下,AI(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可能会超过人做的事情。“到那时就可能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不像是今天在 B端(商业端)用 API 去打价格战,而是普惠的AI,根据产生的价值来分润。”杨植麟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