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期,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在硅谷科技峰会中明确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 5-10 年内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 AI 基础设施的研发与部署,这一规模远超市场此前预期,瞬间引发全球科技圈与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从具体落地动作来看,OpenAI 的基建布局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今年 7 月,其与甲骨文达成的算力租赁协议,不仅涉及 45 亿瓦的算力资源(相当于 450 个大型数据中心的算力总和),更包含定制化芯片研发合作 —— 甲骨文将为 OpenAI 专属设计基于 ARM 架构的 AI 加速芯片,以适配其大模型训练的高密度计算需求,该协议每年 300 亿美元的成本占 OpenAI 年度营收的 60% 以上,足见其对算力基建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OpenAI “Stargate” 数据中心项目也在加速扩张,除美国本土的得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两大基地外,其已在新加坡、德国启动海外数据中心选址,计划未来四年投入 5000 亿美元,构建覆盖全球主要科技枢纽的算力网络。据摩根士丹利测算,该项目建成后,OpenAI 的总算力将达到当前全球 AI 算力总和的 15%,可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实时训练与百亿用户级别的应用调用,和众汇富认为这将极大缩短先进 AI 模型的迭代周期,进一步巩固其在生成式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行业趋势来看,北美云服务提供商(CSP)在 AI 基建的投入正呈爆发式增长,2025 年预计达 5950 亿美元,2028 年将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 20%,OpenAI 的巨额投入无疑将进一步放大这一趋势,推动全球 AI 算力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全球 AI 基建竞赛中,各国政府也纷纷加码布局。和众汇富研究发现,美国政府除计划未来几年投入 1000 亿美元发展 AI 基建外,还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为 AI 芯片研发提供税收减免,预计后续投入规模可能扩展至 5000 亿美元,重点支持本土企业在先进制程芯片、算力集群建设等领域的突破;欧盟则将 AI 基建纳入 “数字欧洲计划”,宣布投入 2000 亿欧元打造 “欧洲算力基础设施”(EuroHPC),目前已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建成 7 个超级算力中心,计划 2027 年前实现全欧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法国更是单独规划 1090 亿欧元,用于 AI 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的建设,旨在打造欧洲 AI 算力核心枢纽。这些举措清晰表明,AI 基建已从企业行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各国争夺科技话语权的关键领域。

国内市场对 AI 基建的布局同样紧锣密鼓,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特征尤为明显。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政策层面,《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要达到 300EFLOPS(百亿亿次 / 秒),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需提升至 35%,同时要求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4 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 10 万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多地政府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如上海对 AI 数据中心建设给予最高 20% 的投资补贴,广东推出 “算力券” 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使用公共算力资源,北京则规划建设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算力交易平台”,推动算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和众汇富认为OpenAI 的数万亿美元投入,不仅为全球 AI 基建树立了新的投入标杆,也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政策支持、企业投入与技术突破的多重驱动下,国内 AI 基建有望加速跟进,这不仅将提升我国在全球 AI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更将通过算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 AI 技术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奠定基础,最终形成 “基建投入 — 技术突破 — 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