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走的不是“技术爆发”的短程赛,而是一场长坡后雪的征途,没有谁能仅凭硬技术的“冲刺”就让终局唾手可得。那些在“软创新”绵长岁月里,守住用户价值、积累场景经验、沉淀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硬技术拐点到来时,真正握住具身智能的未来。
尽管具身智能的落地方向与技术路线仍处于认知博弈阶段,但产业界已形成深层共识:短期内“硬技术”创新难现拐点性突破,通往具身智能“GPT时刻”的征途,仍需穿越一段技术攻坚的“静默期”。
而更棘手的是,商业化的紧迫性已摆在所有企业面前。若无法在短期内兑现订单,不仅难以回应资方期待,更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丧失话语权,甚至错失为“GPT时刻”到来,而储备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资源的窗口期。
如摩根士利丹在《What Will Drive theHumanoid Sectorin 2H25?》研报中,已透过资本市场的敏锐反应指出当前的窘境,今年3-7月,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概念股出现约6%的回调,其原因为国内外厂商出货目标缩水,挫伤信心;另一方面是业内缺乏重大软硬件突破,技术预期不足。
当硬技术突破的时间表尚未清晰,商业变现的需求又迫在眉睫,产业该如何破局?回溯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历程,“软创新”恰是经多重产业验证的、连接技术潜力与商业价值的关键路径。
自从乔布斯滑动解锁iPhone 4后,智能手机再无革命性进展。但这并不阻碍手机厂商不断发力于细微处,通过小步快跑,在相机、扬声器、电池,甚至在尺寸上做文章。虽然被调侃为是“挤牙膏式创新”,但架不住有效激活了存量市场需求,更支撑起企业持续的商业增长。
手机的这种软创新,具身智能正在借鉴。
从WAIC到WRC、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参数比拼”“价格博弈” 不再是企业核心打法。换句话说,硬件性能的迭代、终端售价的下调,不再能有效建立企业的市场记忆点,也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
取而代之的是企业不断在“小方面”做拓展,一场聚焦用户体验、场景适配的“边缘式创新”已经打响。机器人的外观设计、交互逻辑、功能适配等维度的优化,正成为企业传递价值、建立用户连接的核心载体。如同人类通过形象塑造与能力展现获得认可,机器人也在通过自我推介与包装,加速从“技术原型”走向“市场产品”的转变。
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所有人都期待“拐点时刻”,但在这之前还需要度过软创新的绵长价值沉淀期。它不是瞬间的颠覆,却是产业从“技术可行”走向“商业成功”的关键支撑。机器人行业跨越几十年才走到今天,绝不能再次昙花一现。
人形机器人也要“以貌取人”
软创新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外表创新。
它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多看一眼”,也是机器人进入家庭、商业等现实场景的第一关卡。以家庭场景产品为例,通过对材料质感、形态设计、色彩搭配的优化,能快速消解用户对“机械产品”的疏离感,成为软创新中最易感知、最易形成记忆点的部分。
星动纪元的Q5小蛮腰曲线灵动协调;数字华夏推出的星行侠萌态可掬;智元灵犀X2圆头圆脑,让人想亲近;甚至宇树将要推出的一米八机器人。透过剪影也看得出纤细与高挑。这些产品都在外表上下足了功夫。
图片来源:星动纪元
所以,为什么要外表创新?答案很简单。毕竟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用户对机器人性能的认知尚待培养之际,尤其是横向对比几款机器人在关节自由度、负载能力等参数方面体感无差时,消费者更愿意为“颜值高、看着顺眼”的产品买单。
换个思路,如果把机器人看作产品而非技术售卖时,它一定是需要产品外观设计作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这也是能吃到第一口颜值红利、带来订单的关键。就像汽车行业,有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年轻消费者在购车时会优先考虑车辆的外观设计。这种“静态”展示出的魅力相较于机器人的“动态体验”而言更靠前。
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已经重视起来“外貌”这件事。就在8月,傅利叶与巴斯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旨在评估和开发各种机器人应用的新材料解决方案,同时361度与斯坦德机器人合作,研发机器人适用的服装、鞋类、配饰等装备。而在更早一些时间,北京人形与李宁成立“人形机器人运动科学联合实验室”的签约现场,“天工”机器人还身着李宁赤兔8Pro跑鞋以及运动服饰。
此外,傅利叶更是早在5月就与发泡材料上市公司润阳科技深度接触,并接受其3亿元注资,之后8月发布的新品机器人GR-3,其身着的莫兰迪配色、柔软环保的“固特棉GFOAM”就出自润阳科技。
除了企业出于产品设计对外观、材料的重视,他们还看重用户自身的审美需求。
现在不少企业为用户提供了机器人的选配涂装服务。宇树新发布的R1机器人外观造型可用户化定制。而具微科技甚至开了4S店,能提供36种不同颜色可选。此外,众擎的“钢铁侠”涂装也展示出机器人的审美与可玩性。
这些案例都表明了,机器人的外貌正成为早期稀缺市场中的重要突围手段。
但进一步思考:随着产业成熟,用户对机器人的认知从“尝鲜”转向“实用”后,外表创新是否会失去价值?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就像汽车即便从“交通代步工具”升级为“智能生活空间”,外观始终是用户决策的重要因素,机器人的外表创新未来也会从“基础的好看”,进化为“与场景深度融合、与用户审美个性化匹配”的更高维度,持续为软创新提供发力点。
需额外强调的是,软创新的迫切并非是行业陷入无故事可讲的窘迫,而是用更微妙的方式展开叙事。例如,讲机器人的外貌创新,本身也蕴藏着本体结构上的创新,它标志关节成熟可有的放矢地去施展设计。从早期普遍装置着臃肿的关节到现在小尺寸机器人能够塞进服装里,技术成熟为产品留下了更多设计空间。
颜值之外,人形机器人要用场景说话
软创新的另一层是场景创新,机器人还是要靠手艺吃饭。
从WRC中的场景展示,到运动会专设场景赛,可以确定的是,应用场景已经趋于清晰,技术发展与场景深度锚定,但另一方面场景总体来看仍较为稀缺,盘子还比较小。
前者让我们看到行业存在已被验证但亦摩肩接踵的商业化路径,如工厂、酒店、零售场景。后者让行业也意识到仅依靠一种场景难以托举自身走向通用的终局,这里既有出于技术上需要多元化数据的考究,也有稀缺市场中如何生存的考量。
因此,留给企业的破局策略为:挖掘差异化场景,寻找新增量;进行全场景覆盖,在现有的几类场景中,尽可能地斩获订单。
挖掘差异化场景这条路已有案例,例如灵宝CASBOT联合山东招金集团、山东中矿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中科深矿”,共同探索矿山场景;千寻智能的人形机器人“Moz1”走入办公室场景,成为办公室新员工。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全场景覆盖的案例则更加丰富,银河通用从无人药店、商超场景中全天候值守,再到与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达成合作并进行应用落地测试,胜任汽车零件SPS分拣工作,已经展示了商业、工业全场景覆盖的可能性,也透露出头部企业场景拓展的野心。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在WRC上演了一场聚焦工业领域的,包括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拣、零件质检、物品封装等多类目细分场景的作业演示,展示出工业全场景中其所拥有的闭环能力。
在场景拓展中,为了让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满足场景作业还有一处优势点创新--续航。
优必选推出的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使得WalkerS2具备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不久前智元机器人举行的24小时行走作业挑战中,远征A2为实现不停机快速补能依托的也是热插拔换电。
全场景中还有一种“同源”打法,即通过完整的产品矩阵重构市场认知,基于多尺寸、多构型产品进行不同场景的覆盖。
-众擎推出四足JS01、小尺寸双足SA02以及大块头T800;
-魔法原子推出小尺寸双足Z1以及多款不同定位的四足或轮足狗;
-智元推出四足D1系列多款,同时在双足灵犀X2的基础上还推出轮足、轮式多款人形产品;
-宇树推出了A2四足、R1小尺寸双足,并即将推出的180全尺寸双足...
所以,回过头来思考,场景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对企业来说,场景创新或是实现商业化的核心抓手,在技术发展尚未迎来陡峭曲线时,一个差异化的场景或是全场景的覆盖,都可能为企业博得更多订单。
对行业来说,场景创新是避免行业内卷,进而更温和地走向通用化的一种路径选择。它让行业竞争重心从比拼技术参数转向场景价值落地,在落地中企业良性发展,积累技术与资金,最终在机器人长坡厚雪的通用之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终究,具身智能要走的不是“技术爆发”的短程赛,而是一场长坡后雪的征途,没有谁能仅凭硬技术的“冲刺”就让终局唾手可得。那些在“软创新”的绵长岁月里,守住了“用户价值”、积累了“场景经验”、沉淀了“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硬技术拐点到来时,真正握住具身智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