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AI生成内容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但AI往往“隐身”幕后,这种“看不见的存在”自9月1日起就要被终结了。 

你在抖音滑到的视频,B站的科普动画,快手的带货直播,甚至新闻推送中的一段文字,都必须告诉你这是否是AI生成的。如果是AI生成的却没有标识,那就是违规。 

智东西通过浏览各大内容平台发现,大量AI生成合成图像、视频类内容已经标识了“AI生成”或“疑似AI生成的内容”;与此同时,文本类AI合成内容很多未被标识,这类内容识别起来仍有难度。 

▲小红书(左)、抖音(中)及QQ音乐(右)中的AI生成内容标识

9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明确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内容,都必须带有显式或隐式标识,不能再“混迹”于真人创作之中。 

▲《办法》公告部分截图

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于9月1日与《办法》同步施行,在监管维度建立审核、监测、追责的闭环机制,在技术维度规范标识体系。 

办法启动实施之际,腾讯、小红书、新浪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各大主流内容平台,以及DeepSeek、腾讯(元宝)、百度、智谱清言、MiniMax、商汤、昆仑万维等大模型厂商纷纷发声,宣布已全面落实新规。AI不再是幕后“隐身人”,而要以一种可见、可查的方式与我们共存。 

各家内容平台都提出创作者主动声明和平台标识合规;大模型服务厂商主要是提出对所有生成内容添加显式与隐式标识,引导提醒用户不得删除或伪造标识。部分内容平台及大模型厂商也颁布了内容下架、限流、永久封禁等处罚条例。 

不过,政策初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在不少作者支持并主动标识AI生成合成内容的同时,也有一些创作者认为AI内容打标不应该一刀切,建议根据AI参与程度进行精细管理。也有用户被“误伤”,原创内容被识别为AI生成却申诉无效,或主动打标后仍被限流处置,这些都是《办法》落地“三层检测”机制仍需完善的地方。

长期来看,对用户来说,这或许是一次信息生态的巨变;对平台和厂商来说,则是一次合规大考。 

01《办法》落地3天:有人支持防骗,有人抱怨误伤、限流

《办法》明确,AI生成合成内容是指利用AI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这些内容必须通过显式标识+隐式标识两种方式加以区分。 

显式标识:如文字水印、角标、语音提示,直接提醒用户内容由AI生成。隐式标识:通过元数据、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隐藏在文件中,用于内容溯源和事后追责。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指出,《办法》设置了“三层检测”机制: 

1、若能通过元数据的隐式标识确认内容是AI生成,应直接标识; 

2、若仅能通过算法推测,则标识为“疑似AI生成”,避免误伤原创。 

3、同时,专家建议平台应建立申诉渠道,允许用户提交证据复核,保障创作者权益。 

在产业层面,专家指出若未经标识的AI内容流入公共数据集,会造成“数据污染”,影响大模型训练的可靠性。《办法》从源头杜绝了这一风险。同时,强制标识也有助于保护传统内容产业、减少侵权与诈骗,并降低平台的合规成本。 

《办法》一经实施,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支持。不少用户认为,原创作者的权益终于能得到保护;同时,不少用户建议平台增加“一键屏蔽AI”的功能,认为看多了AI视图已有视觉疲劳,希望看纯人的内容。 

▲以小红书平台用户反馈为例(图源:小红书官方号)

同时,有一些用户也提出了异议。有的用户认为AI内容打标不应该一刀切,有的作品中AI部分占比不到50%,建议平台推出更加细致的管理方式,不要打击真正想要利用AI来创造的人;也有用户认为打标水印像牛皮藓一样难看,希望用别的方式完成标识。 

▲以小红书平台用户反馈为例(图源:小红书官方号)

此外,也有用户反映,内容平台在政策实施初期存在“误伤”情况。有用户称,自己的笔记没有用到任何AI生成内容,都是手机实拍,但也被打上了“笔记含AI生成内容”的标签;也有用户哭诉:“为什么打标机还被限流一个月啊?”、“申诉了无数次都没用”。可见,专家提出的“三层检测”机制要完善,仍需要时间去落实。 

▲以小红书平台用户反馈为例(图源:小红书官方号)

02 主流内容平台都行动了:违规或被限流、下架、封号

 随着《办法》施行,国内主要内容平台迅速行动,发布公告明确标识规则,部分平台还宣布对不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的行为采取了限流、下架内容、封号等措施。 

8月29日,小红书官方账号发布其关于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公告,提出创作者主动声明和平台标识合规。 

用户可通过发布界面点击设置 → 内容类型声明→ 勾选“笔记含AI合成内容”添加标注。对于未主动声明的AI生成合成内容,平台有权基于法律法规要求,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用户不得恶意删除、篡改或隐匿相关标识。 

▲小红书公告

如下图所示,当我们进入小红书,发现不少内容已经被标注了AI生成标识。 

▲用户主动标识(左)和平台识别标识(右)出现在不同位置

但当涉及一些AI生成的文本内容,比如一些博主明确称内容为DeepSeek回答,内容页面仍未出现自动标识和平台识别标识。 

▲DeepSeek生成文本内容未出现标识

同日,新浪微博官方号宣布其将按照《办法》要求,落实AI标识工作。用户需要自主声明;站方在用户发布侧已增设AI内容自主声明的基础上,在投诉侧增加 “未添加AI标识”投诉分类;站方将对平台内识别到的的AI生成内容依规添加隐式标识及显式标识。 

▲新浪微博公告

登陆新浪微博平台,智东西暂发现仍有不少博主发布的涉及AI生成图的内容没有标识。 

▲新浪微博上尚有不少AI生成内容未进行标识

B站也于当日提前上线AI生成内容标识功能。UP主在投稿时可主动声明“该视频使用人工智能合成技术”,否则平台将依规自动添加标识。B站表示将持续优化AI治理链路,维护社区秩序。 

▲B站公告

当我们进入B站,可以看到作者声明的标识会出现内容标题的下方。 

▲B站上AI生成内容标识截图(图源:脱氢小酶酶B站账号)

9月1日,腾讯旗下多个平台宣布将对AI内容添加显式与隐式标识。腾讯微信公众平台、腾讯音乐、QQ安全中心分别出台细则,要求生成内容必须带标识,以保障透明度和合规性。 

▲微信公众平台平台标识提示(左)和用户主动声明(右)示例

腾讯音乐集团旗下QQ音乐、全民K歌、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已在歌曲、图片等内容中,通过文字说明、水印提示等显性方式标注;通过元数据嵌入和防护等技术,在AI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隐式标识。 

▲QQ音乐等平台的AI生成标识

抖音于9月1日宣布升级AI内容标识功能,推出两大核心措施:一是AI内容标识功能,要求创作者主动为AI生成内容添加提示标识,页面会显示“作品含AI生成内容”;二是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支持平台识别AI内容元数据并写入传播要素,确保溯源。 

▲抖音公告部分截图

发布AI内容时,创作者需选择“高级设置->发文助手自主声明->内容由AI生成”,主动添加提示标识。若创作者未主动添加标识,抖音将运用技术手段检测疑似使用AIGC技术生成的内容,并为其添加“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如抖音核验出内容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信息,将在作品页面添加“作品含AI生成内容”的标识。 

▲抖音辅助添加标识说明

快手公告称,所有AI内容均需带有“AI生成”显式标识及嵌入元数据的隐式标识。平台会在疑似AI生成内容周围添加显著提示,并禁止用户篡改或删除标识。 

大部分内容平台对不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的行为采取限流措施,也有部分平台采取下架内容、封号等更严厉措施。 

▲主要内容平台未标识AI生成内容后果统计(图源:澎湃新闻)

03 DeepSeek、元宝、商汤等表态:生成内容全带标识,模型透明合规化

不仅是内容平台,大模型厂商也积极表态,将合规作为核心责任。 

腾讯元宝团队于8月31日率先发布公告,宣布已建立AI内容标识管理体系,并对所有生成内容添加显式与隐式标识,确保透明与安全。 

▲腾讯元宝公告截图

DeepSeek在9月1日发布公告,宣布平台已全面添加AI生成内容标识,并提醒用户不得删除或伪造标识。DeepSeek还发布《模型原理与训练方法说明》,公开模型原理、数据来源及生成机制,保障用户知情权。 

《模型原理与训练方法说明》特别指出,模型存在“幻觉”风险,因此在生成内容末尾均有提示标识,提醒用户谨慎使用。 

▲DeepSeek公告部分截图

文心一言关于全面落实《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公告提到:针对文本、图片、表格、网页等不同类型的AI生成合成内容,文心一言已统一添加显式标识,并在元数据中嵌入隐式标识。用户生成的AI内容将自动附加平台标识文案,任何删除、篡改、伪造、隐匿生成标识的行为均属违规。 

▲百度公告部分截图

“大模型六小虎”纷纷行动。智谱清言于9月1日发布公告:所有通过智谱清言平台生成的文本、图像及视频内容,均须通过 “显式标识”与“隐式标识”双重认证。显式标识通过直观的水印、文字声明等方式;隐式标识则利用元数据嵌入等前沿技术,为每一条内容打上“数字身份证”。 

▲智谱清言部分公告截图

Minimax旗下海螺AI则在8月30日提前发布公告,MiniMax已全平台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9月1日起MiniMax将对其平台内所有AI生成内容实施全面标识管理,内容创作发布者可自愿选择标注“AI合成”标签。 

▲MiniMax公告部分截图

作为AI上市公司,昆仑万维在9月1日发布的公告尤其措辞严厉。昆仑万维要求创作者通过本平台对外发布或进行二次传播AI生成内容时 ,必须在标题或首屏等显著位置添加“#AI 生成#”话题标签 ,并在简介中清晰说明所使用的模型及版本号;⼀经发现擅自移除标识、 冒充人工创作、利用AI技术制作或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等违规行为 ,平台将采取内容下架、账号限流、永久封禁等处罚。 

▲昆仑万维公告部分截图

商汤科技也在9月2日发布公告称,旗下生成合成服务全面落实标识要求,所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生成内容均需带标识。用户不得恶意删除或篡改。 

04 结语: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净化AI生成内容生态

AI生成内容“亮明身份”,不仅是合规的要求,更是社会信任体系的重要一环。《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全球AI治理中走在前列,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内容生态。 

对于公众而言,这一规定意味着大幅提升信息透明度;对于平台和厂商而言,这是推动合规化、标准化的契机,将减少侵权与诈骗,保护创作者和用户的权益;对于产业而言,强制标识避免了“数据污染”,有利于AI技术的长期可信发展。 

正如专家所言,“规范不是限制,而是发展的保障”。当AI生成内容不再“隐身”,我们才能在透明、可信的数字环境中,迎来AI真正的普惠与繁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李水青,36氪经授权发布。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