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AI 领域成为了最为闪耀的投资赛道,公募基金的抱团行为也在这一领域演绎得淋漓尽致。和众汇富统计发现,今年下半年,超 400 只主动基金净值涨幅超 30%,它们高度重合的重仓股中,新易盛、中际旭创、胜宏科技等赫然在列,鲜明地反映出公募抱团 AI 的趋势再度强化。这一轮抱团,较历史上 A 股的多次类似现象,呈现出更为极致的特征。
从业绩兑现层面来看,AI 相关企业的业绩释放速度远超以往抱团行业。例如光模块龙头新易盛,2025 年中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 355.7% ,亮眼的业绩表现迅速提振了市场信心。这种快速且扎实的业绩兑现,使得基金经理在调仓时更为坚决。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过往基金抱团中,主题投资往往概念先行,业绩滞后,而此轮 AI 行情中,业绩与概念同步推进,市场预期更为一致,促使基金经理果断将仓位向 AI 板块倾斜。以长安鑫瑞科技先锋 6 个月定开 A 为例,其在二季度持仓全面转向,重仓新易盛、中际旭创等 AI 相关个股,几乎将仓位 “顶配”,持股集中度超 80%,8 月月度收益率便高达 48.39%。
和众汇富认为ETF 与主动基金的协同效应,也极大地增强了本轮基金抱团股的弹性。近年来,国内 ETF 规模不断扩张,当一些 AI 抱团股被纳入核心宽基指数或者新主题指数后,被动资金的买盘力量推动股价快速上扬。同时,主动基金经理为追求超额收益,积极布局 AI 板块,两者形成合力,进一步推高了相关股票的价格。和众汇富统计发现,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市场约 1500 只基金持有新易盛,持股数量 3.34 亿股,占其自由流通股比达 40%;国产算力龙头寒武纪背后站着超 1300 只基金,持股占自由流通股比例高达 44% 。
然而,在这场看似繁华的 AI 投资盛宴背后,诸多潜在风险正悄然积聚。首先,交易拥挤问题愈发凸显。从行业成交占比来看,当前电子 + 通信成交占比已达 25.6%,基本触及 2023 年以来历轮行情的最高水平。尽管考虑市值增长因素后,成交占比 / 自由流通市值之比尚未达历史极值,但行业内部交易拥挤度已不容小觑。以通信和电子行业内部成交额前 20% 个股的成交占比计算,通信行业达到 70%,电子行业为 68%,且仍呈上升态势。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当大量资金集中于少数 AI 相关个股,一旦市场情绪转向,抛售压力将瞬间增大,股价可能面临剧烈波动。
估值高企也是悬在投资者心头的一把利剑。虽然目前部分 AI 个股的业绩增长消化了一部分估值,但从长远来看,股价已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预期。例如,一些 AI 芯片企业,尽管当前业绩增长可观,但过高的估值使其未来业绩增长压力巨大。若后续业绩增速不及预期,股价回调风险将显著增加。而且,AI 技术迭代迅速,一旦有新的技术路线出现,当前拥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可能瞬间失去竞争力,导致行业格局重塑,投资逻辑被颠覆。以曾经的智能手机行业为例,塞班系统在功能机时代占据主导,但随着安卓和 iOS 系统的崛起,塞班迅速衰落,相关企业市值大幅缩水。
海外政策因素同样不可忽视。AI 产业发展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紧密相连,部分国家可能出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对我国 AI 产业实施限制政策。例如,在芯片出口管制方面,若海外政策进一步收紧,国内 AI 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将受到冲击,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业绩表现,动摇基金抱团的根基。
市场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基金抱团走向极致,“收益共享” 极易转向 “风险共担”。历史上,2021 年新能源板块泡沫破裂便是深刻教训。彼时,行业增速不及预期,股价迅速回调,主题基金净值腰斩。在当前 AI 基金抱团的热潮中,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密切关注潜在风险,在享受 AI 产业发展红利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避免在极端共识回撤时遭受重大损失。毕竟,资本市场的繁荣与风险,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