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这一举措标志着首都基础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方面迈出系统性、标志性步伐。

一、课程体系与目标

根据《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培训

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北京市形成“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首批覆盖全学段的160套市级课程资源已上线,每套资源包含15分钟左右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及学生自主学习3类场景需求。此外,北京市还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分批重点培养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业名师和骨干教师。

三、学校实践与创新

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实施方式。例如,中关村第三小学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感知到创制的螺旋式上升学习路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上线“智能助教助学大模型”终端,支持师生实时互动答疑。广渠门中学则将生物学、计算机等学科与AI课程结合,开展AIGC辅助美术、微电影、音乐等多种课程。AI工具合集:https://www.yumiok.com/aitools/

四、跨学科融合与应用

跨学科融合成为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一大亮点。部分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用AI通识教学的知识、技能提升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北京宏志中学初中的AI课堂上,学生们探索AI“说”话背后的语音合成原理,并尝试用语音克隆技术将文字转换为自己的声音。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推行提供了政策支持。该方案明确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等六大体系,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更多应用场景,如“AI+智慧体育”“AI+美育浸润”等,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AD:精心整理了2000+好用的AI工具!点此获取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