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成式AI爆发以来,医疗始终是最重要的应用赛道之一。

资本的热度足以证明这一点:

OpenEvidence在B轮融了2.1亿美元,Qventus的D轮拿下1.05亿美元,Chai Discovery的A轮也有7000万美元。

红杉更是连续出手,在医疗AI领域投了6家公司,其中4次领投,覆盖临床决策支持、药物研发、医院信息系统、医疗文档、行政自动化等关键环节。

投资人看好AI医疗的逻辑很简单,AI的角色正在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工作流”。

它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插件,而是嵌入医疗体系的关键节点:在病历生成、处方开立、临床试验、影像分析等环节直接创造数据、触发流程,从而影响一系列下游决策。谁掌握了数据入口和流程启动点,谁就有机会改写整个生态的价值分配。

Abridge就是一个鲜明例子:它把医患对话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不仅帮医生减负,还衍生出一套贯穿计费、护理协调、临床试验的完整数据流。

类似的战略入口,还包括处方点、DME订购、医生教育、证据生成、试验设计与样本采集等,几乎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AI驱动创新的“爆破口”。

这也意味着,AI在医疗中的角色已经从“支持”变成“决策参与者”,能直接影响诊疗路径、用药方案甚至患者流向。商业竞争的关键,不仅仅取悦于高效的算法,更在于谁能赢得医疗专业人员的信任。

比起PPT上的愿景,能把医疗的账算清楚(住院天数能缩短几天、误诊率能减少几个点、试验入组率能提升多少),才更为重要。

从替人省钱到提升效率,AI医疗的两种路径

AI正全面嵌入医疗工作流,价值兑现靠两条:吃透临床与运营场景,再设计出能让医院、医生、药企、保险、患者都点头买单的商业模式。

行业已走过影像单点工具阶段,进入多模态大模型增强整条工作流的时代,覆盖从外围流程自动化深入到核心临床决策、研发等环节。

商业模式上,AI医疗公司主要挣两类钱:

给旧流程提效,谁受益谁买单

这类产品/服务需求清晰、ROI可算,已成收入基本盘。

帮医院省钱:Qventus用预测+强化学习排床,平均住院日缩0.6天,空床就是利润。

帮医生省时避险:OpenEvidence 3秒给出带引文的答案,Navina自动生成摘要并补漏洞。

帮药企降本:Outcomes4Me按成功入组收费,Quibim提供影像定量终点。

收费模式以SaaS订阅、按用量/席位为主,只要比旧方案便宜,医院和医生的算盘就能打得过。

造新环节,再开新市场

这类产品周期长、资金大,但潜在回报更高:

新标志物与早筛:Quibim深挖影像生物标志物,Freenome用多组学血液检测切入早癌筛查。

数据重构:Truveta把去标识化病历与基因组打包出售,服务药企和保险的真实世界研究。

商业模式必须和生态深度绑定:里程碑付款、节约分成、数据授权、交叉补贴(如OpenEvidence对医生免费、药企投放广告),手段多样。

诊断领域案例

AI医疗诊断产品应用高度聚焦,在疾病方面如Quibim用于肿瘤、Viz.ai用于脑卒中;在流程方面覆盖分诊、量化分析、扫描引导、图像优化。技术从病灶识别,延伸至定量分析、流程优化、图像增强。

软硬结合是一重要趋势,Butterfly等以“便携设备+AI”降低检查门槛,医生护士都可以用。

成功产品非独立软件,而是嵌入临床路径的“楔子”。例如Viz.ai集成PACS、Caption Health直写EHR、Navina嵌入主流系统,低摩擦融合是医生持续使用的核心。

接下来是具体案例:

肿瘤影像分析Quibim

把MRI、CT里的肿瘤体积、纹理、灌注值等人眼看不出的定量指标一键算出来。药企拿它当临床试验的影像终点,医院用它把阳性率再往上提几个点;手里已攒下FDA/CE多张证,具有一定竞争力;按扫描次数向药企和医院收费;今年刚完成5000万美元A轮融资。

急诊影像AI分诊Viz.ai

针对急诊室,对于CT血管影像,AI秒级告警提示大血管闭塞,为急诊诊疗争取宝贵时间;收取医院年费或按病例收费;行业估算,其年收入在4000万~4900万美元之间。

床旁超声AI引导Caption Health

在便携超声里内置最新CV大模型,可自动识别最佳切面、一键冻结并输出EF、LVEDD等全套测量,护士30秒完成心脏扫描;报告即刻云端生成,可直接写入EHR;设备一次性收费,AI功能按使用次数订阅,绑定销售。其募资金额在6000万~7500万美元之间;年收入估算在800万~2500万美元之间,AI订阅部分占比已超一半。

手持超声+AI云Butterfly Network

口袋iQ+探头即插手机,6秒内用AI去伪影、自动B-line计数,并实时标记心脏/肺解剖结构;从拍照到生成结构化报告可30秒完成,同时触发远程会诊。硬件一次性销售,AI功能按年订阅,两者捆绑锁定续费。已上市,市值约3亿美元;2025Q2收入2340万美元(SaaS占比30%)。

运营与决策案例

决策

在AI医疗决策领域,应用层产品直接为医生/患者提供工具,其价值在于算法模型和用户体验。基础层产品专注于聚合、清洗、去标识化医疗数据。

AI要融入临床工作流,必须达到“临床级”标准:回答精准、有据可循、安全可靠、操作无摩擦。OpenEvidence的“3秒带引用”和Navina的“一键摘要”正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接下来是公司具体介绍:

(1)临床级证据检索OpenEvidence

把NEJM、JAMA等1.2万本期刊实时抓进LLM,3秒给出带引用的诊疗答案,月咨询量已破850万条;医生端永久免费,靠药企精准广告位变现,毛利率>90%,已覆盖美国40%执业医师;2025年7月拿下B轮2.1亿美元,估值35亿美元,稳居临床决策支持独角兽。

(2)EHR副驾驶Navina

用LLM把散落各处的化验、影像、用药记录拼成一张“病人摘要”,一键提示漏诊风险、用药冲突和随访缺口;按诊所人头收SaaS订阅,直接嵌在Epic/Cerner工作流里,帮医生团体同时搞定质量分和医疗纠纷;2025年C轮5500万美元到账,已冲进美国数百家医生集团。

(3)去标识化EHR数据引擎Truveta

聚合数十家医院系统的去标识化电子病历+基因组数据,给药企/保险公司训练AI、做真实世界研究;按数据授权收费;2025年1月拿下3.2亿美元融资,正建超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库。

AI抄写员

这类产品精准击中了医生面临EHR系统繁琐、文书压力大、信息过载等痛点,实现了快速规模化。多以SaaS形式订阅,能快速与现有EHR(如Epic,Cerner)集成,无需改变医院核心工作流,部署阻力小。

(1)医患对话转病历Abridge

自研医疗对话大模型,诊室闲聊实时变成带billing code的SOAP病历,每天帮医生省2小时敲键盘;按医师席位卖SaaS,已嵌入Epic等100多家医疗系统;2025年6月完成3亿美元E轮,a16z领投,媒体估值170亿美元。

(2)澳洲口音抄写员Heidi Health

针对澳洲俚语和GP流程特训的语音识别+LLM,诊室对话实时变病历,比雇人类抄写员便宜70%;个人医生月租几百美元,与澳洲主流EHR深度耦合;2025年A轮1660–2650万澳元,累计融资2600万美元。

(3)语音AI临床文档Suki

医生开口就能生成病历、自动填单,支持Epic、Cerner等主流EHR;按医师/月收SaaS费,已融约1.65亿美元;2024年完成D轮7000万美元融资。

效率服务案例

AI正系统性渗透医疗流程中人力密集的环节,通过自动化释放人力,直接解决前台负担、资源错配、信息不对称等行业痛点。ARR、住院日缩短天数、试验入组率……AI技术驱动的医疗服务明显通过量化价值证明ROI,从而说服付费方为效果买单。

这类公司不仅卷算法,也在卷商业设计。Outcomes4Me按“成功入组”收费,Qventus按“节约分成”,与客户利益对齐。Assort Health的ARR模式、Qventus的床位年费,形成稳定现金流。Outcomes4Me对患者免费,通过药企变现,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接下来看看案例介绍:

(1)AI患者铃Assort Health

通过AI语音代理自动处理预约、取消及常见问题等高重复性前台任务,主要服务于中小型专科诊所,目前已从初期的骨科与物理治疗扩展至妇产科、皮肤科及牙科等领域。目前ARR略超300万美元;今年8月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7.5亿美元,距其A轮融资仅过去四个月。

(2)住院流量AI调度Qventus

测+强化学习提前24h预警“床位爆仓”,自动优化手术排班、出院流程,平均住院日缩短0.6天,空出的床位就是纯利润;按床位年费+节约分成;2025年1月完成D轮1.05亿美元,估值超4亿美元。

(3)AI癌症患者导航Outcomes4Me

用NLP秒读全球trial注册库和指南,自动把癌症患者和临床试验、新疗法精准配对,再把复杂术语翻译成患者能看懂的白话治疗路线;目前,主要覆盖乳腺癌、肺癌等主流瘤种,匹配成功率高于传统招募渠道;App对患者完全免费,药企按“成功入组”付费,相当于让AI当医药销售;B轮刚拿2100万美元,总融资3800万美元。

早筛案例

在AI早筛领域,像Tempus这种能把基因组、影像、病历组合起来的多模态平台,护城河更深,商业模式也更花哨研发分成、里程碑、数据许可、特许权……回报周期长,但一旦跑通,盘子也更大。

下面是两个领域案例:

(1)AI平台Tempus

整合肿瘤基因组测序、临床注释与真实世界证据,医生输入患者分子报告即可秒级获治疗匹配及临床试验推荐。手握CLIA实验室资质与FDA批准的伴随诊断产品,壁垒较高。收入端,既售测序服务,也将去标识化数据制成SaaS售予药企与保险公司。其已登陆纳斯达克,2025 Q2单季收入3.15亿美元,市值约30亿美元。

(2)多组学血液早癌检测Freenome

把cfDNA、蛋白、免疫反应等多组学数据扔进AI模型,一次抽血就能定位早期结直肠癌及其他高发性癌种;先做LDT走临床服务,同时和几大药企合作开发伴随诊断,监管路径清晰;收费模式“检测+里程碑”,单笔检测收费外加药企合作首付款;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2024年单轮拿下2.54亿美元,属AI早筛第一梯队。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