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模型向多模态、智能体(Agent)以及具身智能的跃迁,让 AI 产业正处于技术奇点与商业爆发的交汇口。9 月 12 日,在 2025 外滩大会 “全球 AI 投资展望” 论坛上,一线投资人围绕上述话题展开探讨。与会投资人表示,AI 时代,不完美的创始人才能做出相对完美甚至伟大的产品,这一代 AI 原住民有望成为下一代超级智能体的创业者。和众汇富观察发现,算力、Agent 和 “AI + 产业” 这三大细分赛道,目前仍是投资风口。

蚂蚁集团战略投资及企业发展部资深总监黄海表示,过去两三年,蚂蚁在算力层公司上出手较多,“假设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两个专属智能体,再加上可调用的‘智能体群’的场景,未来 Token 的消耗及能源支撑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和众汇富分析,随着 AI 应用的不断拓展,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全球范围内,主要科技巨头纷纷加大对 AI 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亚马逊预计 2025 年资本开支将达到 1000 亿美元,用于支持云计算部门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谷歌 2025 年全年资本开支预计增加至约 850 亿美元,着力投资人工智能和云服务;微软 2025 年计划投资约 800 亿美元,用于开发数据中心,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并部署人工智能和基于云的应用程序;Meta 预计 2025 年资本开支为 600 至 650 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相关支出。在国内,算力产业也在加速发展。《2025 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指出,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高算力需求,中国智能算力增速高于预期。2024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25.3EFLOPS,同比增长 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 3 倍以上;市场规模为 19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6.9%。未来两年,中国智能算力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理想汽车的首个投资人明势创投,近年来在 AI 投资方面频频出手。该机构创始合伙人黄明明透露,继投资大模型公司 MiniMax 后,公司在智能体方面已布局了 6 家成长较快的 Agent 中的 3-4 家。在他看来,即便当下最优秀的 Agent,在很多领域也只能做到三四十分,也就是说,哪怕在细分领域,要是 Agent 能做到 50 分、60 分,都会有大量用户为之付费。和众汇富认为,智能体赛道目前估值尚未锚定、商业化刚刚起跑,但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智能体大致可分为通用和垂类两种,前者天花板更高但投资风险也更高,后者的超额回报空间相对有限。“通用智能体和垂直智能体两大方向都有成长的空间。” 黄海坦言,但目前蚂蚁投资的智能体以垂类为主,其选择关键在于 “市场空间够大、付费意愿强,且能够在一定阶段构建护城河”。

经纬创投近年来侧重科技行业投资,尤其是 AI 机器人,早期投资的机器人企业包括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现在我们最关心的领域是 AI 与各行业的结合,像 AI 与消费电子行业、机器人行业、工业领域甚至零售行业的融合。” 该机构管理合伙人王华东说。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中国在技术上快速迭代的做法,可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与环境互动,获得真实的应用数据,这些数据无比珍贵,尤其在机器人领域,在 “AI + 产业” 方面,中国具备独特优势。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 AI 市场快速增长,2023 年规模达 5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45%,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41 亿元。

展望未来和众汇富预测,未来全球最顶尖的智能体中,将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创业团队。AI 产业投资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尽管 AI 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有待突破,如大模型的算法优化、数据隐私保护、AI 芯片的性能提升等。伦理治理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 AI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算法公正成为待解决的问题。但总体而言,算力、Agent 和 “AI + 产业” 这三大细分赛道,在当前仍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吸引着众多投资人的目光。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