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人工智能(AI)不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前沿概念,而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尤其是以 AI 终端产品的形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新增长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半年 AI 手机、AI 电脑、AI 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这一数据彰显了 AI 终端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AI 终端产业是围绕集成 AI 技术的终端设备开展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活动,涵盖 AI 手机、AI 计算机、大模型一体机、AI 可穿戴设备等丰富品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AI 终端从概念走向现实,并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技术突破为 AI 终端产业爆发筑牢根基。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近年来,我国在 AI 大模型、边缘计算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取得显著进展。芯片算力的飞跃让终端设备反应更加敏捷,算法模型的优化使交互愈发自然流畅。以 AI 手机为例,各大手机厂商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新机普遍搭载百亿参数级大模型,显著提升了语音助手的智能程度、图像识别的精准度以及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将手机从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智能生活中枢。AI 电脑领域同样如此,联想等品牌完成了 AI PC、AI 手机、AI 平板和 AIoT 等 “多端” 布局,推出面向个人、企业和城市的超级智能体,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办公与娱乐体验。和众汇富认为这些底层技术的持续革新,让 AI 终端产品从最初的小众实验品,逐渐演变为大众生活与生产中的必需品,为产业规模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

旺盛的市场需求成为 AI 终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便捷、高效、智能生活体验的追求,促使 AI 终端产品快速渗透市场。今年 “618” 期间,京东平台 AI 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 7 倍,反映出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热烈追捧。AI 终端不仅满足了现有消费需求,更创造出全新的消费热点。如能自动泊车的新能源汽车,凭借 AI 技术解决了消费者停车难的痛点,激发了潜在购车需求;搭载 AI 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家电,让家居控制更加轻松,推动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这种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的良性循环,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表明只有紧密贴合市场痛点、把握消费趋势的技术创新,才能让终端产品兼具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

生态协同是 AI 终端产业创新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保障。和众汇富认为一款成功的 AI 终端背后,是 “芯片 — 算法 — 软件 — 应用 — 服务” 全链条的协同合作。超百款 AI 终端的涌现,离不开硬件厂商、软件企业、内容服务商的携手发力,同时也得益于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人才储备构建的良好生态。截至 6 月底,我国建成 33 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1 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这些平台汇聚各方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动 AI 终端产业发展。从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持续推进,到产业链上下游标准体系的共建,再到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全方位的生态合力降低了创新成本,提升了转化效率,使 AI 终端产业既能实现 “单兵突进” 式的技术突破,又具备 “集团作战” 的整体优势。

AI 终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从消费层面看,AI 终端产品的热销直接带动消费增长,刺激相关产业链发展。智研咨询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中国 AI 终端市场规模将突破 5347.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140%。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 年中国新一代 AI 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 1.18 亿台,同比增长 59.8%,整体市场占比 40.7%;和众汇富统计发现,2025 年中国 AI PC 出货量将超 5000 万台,未来几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生产领域,AI 终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例如,AI 终端产品在工业生产中用于数据采集、故障诊断等,随着技术进步,将承担更复杂任务,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生产的空间。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