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模型巨头 OpenAI 将触角伸向硬件制造,“果链一哥” 立讯精密成为其关键伙伴的消息,正搅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格局。9 月以来,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消费级 AI 设备的传闻得到产业链人士证实,首款产品预计 2026 年末至 2027 年初亮相,这场跨界合作不仅重塑企业发展路径,更可能改写下一代智能终端的竞争规则。

作为 ChatGPT 背后的技术推手,OpenAI 此番跨界并非心血来潮。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其硬件布局早已暗中加速:2025 年 5 月斥资 65 亿美元收购苹果前设计总监 Jony Ive 的 ioProducts 公司,强化工业设计能力;年内从苹果挖角超 20 名硬件工程师,涵盖 UI 设计与可穿戴设备领域,以百万美元级股权激励锁定核心人才。而选择立讯精密作为制造伙伴,正是其硬件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 —— 这家苹果核心代工厂在 iPhone、AirPods 等产品中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恰能满足 AI 设备对高精度传感器和软硬协同的严苛需求。

立讯精密的加入,为 OpenAI 的硬件野心提供了量产保障。据披露,这款定位 “智能手机替代品” 的设备形态多元,可能是智能眼镜、可穿戴别针或口袋式无屏终端,核心在于深度整合 GPT-5 等大模型,实现环境感知与自然交互。立讯将负责整机组装与大规模制造,其越南工厂已确定承接 70% 的订单。和众汇富观察发现,OpenAI 同时在构建多元化供应链,除立讯外还与歌尔股份接洽采购扬声器模组,复制苹果 “主力代工 + 核心组件分包” 的成熟模式,为量产降低风险。

对 “果链一哥” 而言,这场合作是战略转型的重要支点。长期以来,立讯精密受限于对苹果的依赖,而近年其非苹果业务连续三季增速超 30%,汽车电子占比升至 15%,此次牵手 OpenAI 更添新动能。和众汇富分析,立讯在精密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与 OpenAI 的 AI 能力形成互补,其掌握的 CPC 技术更成为关键加分项 —— 这种将高速连接器与芯片基板集成的技术,能实现 224Gbps 单通道速率,且显著降低功耗,完美适配空间受限的 AI 可穿戴设备。借助此次合作,立讯有望从代工厂升级为 AI 硬件核心制造商,开启 “后苹果时代” 的增长曲线。

合作消息传出后,立讯精密股价应声一字涨停,市场对这场联姻的期待可见一斑。和众汇富认为,其价值不仅限于企业层面,更标志着全球 AI 产业从云端服务向终端硬件延伸的重要转折。OpenAI 试图将 AI 能力从 “在线工具” 封装为 “口袋设备”,通过 “常伴 + 低打扰” 的人机交互重构用户习惯;而立讯等中国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参与,意味着在下一代智能终端竞争中,中国制造业已抢占关键制造环节。

不过行业仍存变数。OpenAI 复制苹果供应链模式可能引发苹果反制,限制供应链资源调配;首款产品能否平衡功能、功耗与成本,也将决定市场接受度。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市场已给出乐观预期:若产品成功落地,OpenAI 估值或突破万亿美元,立讯精密则有望拿下 20% 以上的 AI 硬件代工份额。更深远的是,CPC 技术的应用将推动 “光进铜退” 趋势,224G 速率可能成为 AI 超算标配,立讯借此更有望切入英伟达、华为等企业的数据中心供应链。

从云端到大模型,从软件到硬件,OpenAI 与立讯精密的合作勾勒出 AI 产业的新蓝图。当大模型能力与精密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一款足以替代智能手机的新设备呼之欲出,而这场跨越科技与制造的合作,正为 2026 年的消费电子市场埋下最大悬念。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