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工业母机产业推介会上,全球首台集成 AI 芯片与大模型的华中 10 型智能数控系统正式亮相,其将复杂零件编程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秒级的突破,成为 “AI + 工业母机 + 机器人” 重构制造业的生动注脚。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指出,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制造业创新的核心路径,而当前正是智能装备发展的关键十年,这场融合变革正让 “制造之母” 与智能终端形成协同共振,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AI 与工业母机的深度融合,正打破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壁垒。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华中 10 型系统,构建了独特的 “1+2+3+4” 创新架构,通过内置 DeepSeek 大模型和 AI 芯片形成算力中枢,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与赛博空间的实时映射。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率跃升极为显著:武汉某精密制造企业应用后,复杂零件加工效率提升 50% 以上,零基础操作人员也能通过语音完成编程与运维。武重集团推出的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则通过 “武重云” 平台与自主数控系统的结合,为能源、船舶等行业提供高精度加工方案,实现了重型装备的性能全方位跃升。这些突破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 湖北设立 50 亿元专项基金,目标到 2027 年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而全国范围内,2024 年工业母机产业规模已展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中端产品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则让柔性制造成为现实。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销国,中国正加速推动机器人与 AI 的深度融合,预计到 2029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2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双位数。在《“机器人 +”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下,头部企业已实现技术突破,某专精特新企业的机器人产品覆盖 28 个省级行政区及 20 余个海外国家,通过与供应链科技企业合作,借助 AI 驱动平台精准匹配订单,累计促成超 2800 亿元服务撮合。这种 “AI + 机器人” 的协同模式已在多领域落地:医药行业的智能药房管理系统、基建领域的自动化物料搬运,尤其是与 AI 机床的联动生产,构建起从精密加工到智能组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车间,AI 机器人可根据机床实时传输的加工数据动态调整装配参数,使良品率提升至 99% 以上,交付周期缩短 40%。

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政策支持,为这场制造革命提供了坚实支撑。湖北聚集 5 家国家链主企业,形成从数控系统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2024 年产业规模达 550 亿元,计划到 2030 年实现本地配套率 70% 以上、产业规模全国前三的目标。这种链群协同模式正在全国复制,通过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动高校与企业,聚焦基础材料、核心部件等 “卡脖子” 领域攻关。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资金支持方面,除地方专项基金外,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持续加码,重点支持首台(套)装备研发与国产化替代。供应链层面,AI 技术打通了装备制造的数据流,某集团构建的生态网络连接 2 万余家中小微企业,为机器人与机床企业提供资金周转与客户拓展支持,加速技术落地。

这场变革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制造业从 “数字一代” 向 “智能网联一代” 跨越。周济院士预测,到 2035 年,我国各类装备将全面实现智能化升级,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将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当前,这种趋势已初见端倪: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通过 AI 交互系统实现 “售、教、用、调、保” 全流程数字化,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 2 秒即可完成 0.3 毫米孔径加工,支撑航空发动机向高性能方向突破。从短期看,AI 赋能让国产装备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从不足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28%;从长期看,这将重塑全球制造格局,使中国工业母机与机器人产业迈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尽管仍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低端同质化竞争等挑战,但 “AI + 工业母机 + 机器人” 的融合路径已清晰指明方向。和众汇富认为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应用场景拓展,智能制造正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不仅为装备企业带来业绩增长,更将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持久的创新动能,在全球产业重构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0个人收藏 收藏

评论交流